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北京监管局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财政预算监管>经验交流

经济运行显现暖意 稳增长政策仍待加力

中国财经报 本报记者 吴宇宁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生产需求较快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运行呈现“阵阵暖意”。

  “在宏观政策发力和市场主体努力的共同作用下,经济恢复的势头向好,积极变化明显增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这样评价前两个月的经济增长“成绩单”。

  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年初,一系列强有力的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相关专家表示,当前经济复苏形势反映出宏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加强跨周期调节“落地有声”,为实现一季度良好开局创造了有利先机。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风险挑战增多,宏观调控要继续提高前瞻性、精准度,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坚实支撑。

  工业增长继续“挑大梁”内外需双轮驱动“马力”强 

  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今年1—2月份,我国工业生产和投资消费增长向好,进出口延续增势,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从供给端看,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在三大产业中继续维持“领跑”优势,转型升级成效不断显现。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2021年12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比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4%、9.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9、2.1个百分点。

  “从增长面来看,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超过九成是增长的,其中八成的行业增速较去年12月份有所加快。”付凌晖指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得益于能源要素供给保障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政策支持加大、工业出口维持强劲、春节假日消费带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数据显示,1—2月份,原煤生产同比增长10.3%,发电量同比增长4%,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6.9%,工业生产恢复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从需求端看,消费、投资、外贸迎来“开门稳”。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比2021年12月份加快5.0个百分点,比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2.8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2.2%,比2021年加快7.3个百分点,比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8.3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8.1%、20.9%;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3%,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3.6%,贸易顺差持续扩大,达到7388亿元。

  “1—2月份的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在前期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带动下,经济增长基本符合预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志刚表示,前2月生产端恢复呈现诸多亮点,特别是制造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与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等数据值得关注,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例如,1—2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在三大领域投资中“拔得头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4.4%,“遥遥领先”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另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私营企业同比增长8.7%,在所有经济类型中增幅最大。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认为,1—2月份,工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基建托底稳投资作用增强,受益于新增专项债提前下达等政策“先手棋”的落地,以及今年财政、货币政策围绕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等方面协同发力,较好地稳定了市场预期。“另外,部分企业职工就地过年,春节停工停产时间较去年缩短,节后复工复产节奏加快,也有助于产出的提升。”苏剑说。

  据了解,今年年初,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强资金等要素保障,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效果显著。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资金同比增长33.9%,计划总投资在亿元及以上的大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5.8%,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接近60%,新开工项目完成的投资超过60%。

  此外,外贸进出口在高基数背景下依然延续较快增长态势,显现出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付凌晖指出,这得益于国内经济逐步恢复、生产供给稳定优势明显、稳外贸政策持续显效以及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

  “从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区的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数据来看,生产活动保持在扩张区间,供需缺口由进口满足,对我国出口增速形成支撑。”苏剑分析称,在海外需求相对较强、出口商品价格处于高位、RCEP协议对出口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等因素影响下,预计出口增速在短期内仍将保持高位。

  宏观政策应进一步精准发力、提质增效 

  尽管经济恢复势头向好,当前全球疫情扩散蔓延、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因素也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稳定市场主体预期还需要宏观政策进一步精准发力、提质增效。

  一看物价。受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国内相关行业工业品购进、出厂价格上行,生产生活资料、工业消费品价格均有所反弹。2月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8%,环比上涨0.5%,较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9%,环比上涨0.6%,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工业上游行业价格高涨、对中下游行业生产经营造成压力的局面依然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恢复步伐。

  二看社融。受制于房地产市场仍处在回落区间、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等因素,融资、信贷增量低于市场预期。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9万亿元,同比少增5315亿元;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1258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459亿元,1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三看就业。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为15.3%,比2021年12月上升1个百分点,比2021年同期、2020年同期分别高出2.2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全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和1月份持平,但高于2021年12月0.3个百分点,比2021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

  “鉴于未来猪价周期、俄乌冲突可能引发国际粮价危机、中长期绿色转型造成供给缺口等风险,需要继续推进各地区各部门统筹协调保供稳价政策,发挥好中央收储及投放稳定市场价格、预期的功能。”对于缓解国际通胀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苏剑建议道。

  此外,苏剑认为,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预期引导,激活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比如,货币政策方面,在加大信贷投放总量、降低信贷融资成本上还有一定政策空间。”苏剑说。

  王志刚表示,广大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要载体,稳就业的关键在于稳市场主体。财政政策方面,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尽快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减税降费政策,中央转移支付等资金要加快直达企业和市县基层,稳定市场预期,及时、精准、最大限度地释放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从国内形势看,当前多地出现散发疫情,部分地区疫情形势趋紧,对经济平稳均衡恢复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对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增长及消费市场活跃度形成制约,落实好对服务业行业的纾困政策、积极拓展新型消费势在必行;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全球供应链恢复、海外供需缺口收窄,我国出口替代效应减弱,出口景气度预计继续呈现边际回落趋势,提振内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依然是稳增长的当务之急。

  “经济后期走势仍需观察,巩固经济回稳向好基础仍需加力。”付凌晖指出,下一步,要做好疫情精准防控,提升宏观政策针对性有效性,在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找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点,提高政策执行效能。此外,围绕有效扩大消费和投资,面向市场主体落实好减负纾困政策,以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突出“保基本、兜底线”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持续发力,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附件下载: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