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北京监管局:《读懂新质生产力》学习体会
近日,财政部北京监管局组织前往中信出版社参观学习,并参加朱克力博士《读懂新质生产力》授课,经现场学习和课后思考,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和如何发展的相关举措有了初步认识。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界定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指明了下一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同时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尤为重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才能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实现。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对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具有技术创新导向,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和绿色化,着力点在于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驱动,落脚点在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是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措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点是创新,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科技创新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则表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安全高效、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性能优、满足市场需求,形成绿色生产力。
(二)注重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和价值转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诸项任务之首,并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创新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更要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与产业相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三)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系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行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四)加快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这必然会倒逼一系列制度创新。当务之急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痛点,把生产力解放出来。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多层面、多领域、多体系上推进制度创新,以建立良好环境,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新要素、新业态、新产业要求。
(五)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快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从而营造宽容失败、包容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附件下载: